|
|
|
|
发布时间:2018-01-22 新闻来源:郑州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 浏览次数: | |
一、工程总承包(EPC)模式盛行 近年来,国家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业作为国民支柱产业,在寻求改革突破的关键时期,国家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需求侧的市场主导地位愈加突显,建设单位作为买方市场,势必将更多选择对其更有利的EPC工程总成包发包模式。 例如杭绍台铁路为什么经历一波三折,最后还是改变了原先的建设方案,而是采用了铁总的EPC模式《(详见之前文章《未来,设计院有望“笑傲”铁路工程总承包项目?》)。 或许是因为设计或施工承包的核心是如何通过提高效率来提高盈利水平,而工程总承包大部分工作是通过分包来完成的,因此,对市场资源的掌控、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对过程的整合能力和集成能力才是决定工程总承包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EPC工程总承包作为覆盖建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承包模式,将工程全过程归到统一的管理之下,提供全过程服务模式,必将受到市场更多的青睐。 二、建筑市场信用时代来临 2017年,行业诚信建设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2017年4月,住建部印发了《关于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分工方案的通知》(建办厅[2017](32号),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企业和注册执(从)业人员,依法可能被吊销资质或资格;推行“四库一平台建设”,初步实现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 目前,全国31个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基础数据库与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央数据库已实现实时互联互通。 2017年12月,住建部印发《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建筑市场信息的采集、使用、失信惩戒等方面都作了具体指导,特别强调了按照信用状况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这也意味着良好信誉将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利益。 三、PPP投资方向将迎结构性调整 2017年可以说是PPP的转折年,从先前的鼓励PPP项目的发展,到财政部、国资委等部委先后出台的PPP“降温”政策,一系列政策也引发了市场对于2018年PPP项目落地和基建投资的担忧。2018年PPP的总体市场规模有所减缓是大概率事件,但是这种减缓伴随的将是行业领域上的结构优化调整: 1.从目前PPP项目占比看,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生态建设和环保3 类项目合计占PPP管理库比例58.6%。据之前相关报道,包头、西安等城市地铁项目均被叫停,与目前PPP项目新规结合看,政策层显然对于PPP投资方向有所考虑。 未来PPP清理退库过程中可能会对项目构成产生一定的结构性影响,市政工程类项目占比或将下滑,而作为目前政策重心的环保生态建设类项目则可能占比提升,这也符合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环保领域的会议精神。 鉴于此,这次对PPP监管的收紧并不是“一刀切”,笔者认为,PPP强监管并不会导致2018年基建投资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况。 2.加强政策监督的目的是剔除不合条件、质量不高的PPP项目,如人口密度不足的城市地铁项目。但是即便如此,笔者认为,和政府引导的区域合作计划(如广东“大湾区”蓝图、雄安新区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相关的战略性项目仍将得到预算支出和政府债务发行的支持。 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率下降 2017年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多变,环保标准趋严、PPP新规严控新增项目、清理存量项目,并限制央企的参与,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以预测,2018年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投资增长率下降是肯定的,预计总的投资增长率将会由2017年的15.6%降至2018年的10%以下甚至是负增长。 对此,有人持悲观态度,担忧2018年基建投资会“硬着陆”,甚至重演2013年后基建投资“失速”的情形。笔者认为,形势没有想像中的恶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2017年,十九大召开,选举产生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换届的调整和激励效应往往对经济有较明显的影响。从历史经验来看,换届当年和次年基建投资往往稍高于其他年份。而且目前各行业都在转型的关键阶段,此时保持基建平稳过渡非常关键。 2.随着2018年地产销售进一步下行,环保压力不减,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然是最立竿见影的促稳增长手段。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各地纷纷相应提出了交通强省的新定位。从国家“十三五”规划来看,未来几年,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意愿仍在。 3.由于2017年前3季度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9%,高于2015年、2016年的同期增速,分别为9%和24%。因此,2017年的订单项目充足,直接导致未来几个季度的建筑业活动仍将保持景气。
9大央企2017前三季度新签合同额 五、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深水区 2017年国企改革如火如荼,央企重组加速,混合所有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公司制改革接近尾声。2018年国企混改有望加速落地并初见成效,一批标杆性改革案例将会大概率出现,并为后续改革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作为本轮改革的突破口,混改更是掀起热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3批50家企业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中央企业中已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户数占比68.9%,21个省(市)126户企业开展了员工持股试点,半数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公众化的上市公司。
图片来源:国资委 2018年,国企混改有望开启提速攻坚模式。国企混改有能力冲破利益枷锁、处置历史遗留负担。下一阶段唯有推动国企混改的实质性突破,重塑微观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传统经济的供给效率,稳定持续地降低企业杠杆水平和债务风险。国企混改的推进,亦将纾解要素市场和产业链条的结构性扭曲,为下游新经济的发展松绑减负。 六、装配式建筑将迎来全面发展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不断迎来政策东风,国家层面及全国各地均设定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发展目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指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到2025年,比例达到50%以上。 因此,2018年将是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的一年,从整体规划到标准规范体系,从产业配套能力到建筑队伍建设,都将获得突破性进展。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应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提早布局装配式建筑市场,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建设管理能力,方能顺应市场需求,获得长足发展。 |
|